历史上与苏东坡相关的史料笔记、注疏评传、夜话丛谈有很多,林林总总,不一而足,但至民国止,尚没有一部188体育苏东坡的专属传记,这与封建社会的人才评价观有关。苏东坡虽才贯古今、名满天下,但他作为入世、求仕的官员,其政治观点却与封建专制背景下的主流价值观不合拍,政治影响不大,甚至其政治作为颇受统治阶级非议。到民国时期,封建思想的蕃篱、帝制文化的桎梏逐渐解冻,林语堂才有机会创作完成《苏东坡传》。时势造英雄,时代谱新篇。《苏东坡传》比较客观、真实地还原了北宋末期的社会全貌,也比较立体、完满地塑造了东坡形象。通览全篇,其表现的苏东坡,集中体现了六个鲜明特质:
一是“大道至简”的处事格局。东坡是传统的儒家学者,儒家讲究的仁义礼智信、温良恭俭让,其中不免传统遗留的繁文缛节,但他却给人完全不一样的儒家学者形象,他生活不拘小节,内心简明澄澈。他推崇简朴的生活方式,不求钟鸣鼎食、宝马香车,只要有衣取暖、有食裹腹;他推崇简单的人际关系,不求追名逐利、迎来送往,只要推心置腹、莫逆之交;他推崇简捷的工作方法,不求文来文往、上奏下批,只求结果至上、程序次之。究其原因,在于他学问上尊学儒家,但做人处事上却更多地近佛尊道,特别是中晚年,他访高僧、交道人,从佛道的宗教教义中汲取处事良方。儒家正视人生,佛家否定人生,道家简化人生,东坡深得要义,如老子《道德经》所言:“万物之始,大道至简,衍化至繁”。
二是“大爱至真”的悲悯情怀。也许因为儒家讲仁爱、佛家讲慈怀、道家讲包容,这些集中于东坡身上,造就了他悲悯天下、视民己出的大爱情怀。他真正践行为官一任、造福一方的封建官吏之理想,不管是在凤翔、杭州通判,密州、徐州、杨州、定州太守任上,还是在京都官居翰林,他从来都坚守朴素的民本思想,以最大心力来改善民生,其中有修堤筑坝、筹粮赈灾的大工程,也有兴办学校、修建医院的小事件,甚至其修筑的苏堤至今仍名噪四海。他也因为王安石的新法褫夺底层民生利益,而坚决反对,即便罢官流放也不惜。他的爱民情怀,真正体现了中国封建吏治对官员的最高要求。
三是“大节至诚”的为官操守。宋朝正是封建党争的顶峰时期,不管是在朝中为官,还是在地方主政,都不可避免陷于派别争斗。在封建派系斗争中,官员能持续生存的唯一法则就是见风使舵、两面三刀,永远站在强势的一方,比如吕惠卿、邓绾之流,或者屏心静气、噤若寒蝉,比如苏辙、韩琦之辈。但东坡不是、也不会,他从不做亏心之事,不发违心之言,对王安石变法,在皇帝支持、众臣拥护的时候,他坚决反对。他尊重皇权,但不迷信皇权;他遵循体制,但不盲目顺从。他积极考举求仕,却一生淡看功名,他真正以出世之心做着入世之事。所以,他在可以由翰林擢升宰相的时候,却激流勇退、请辞外放;他在流放惠州、儋州之时,也能欣然前往、恬然自安。
四是“大德至善”的道义追求。封建时代为官,忠君、爱民是基本的为政之德,但仅仅如此,还远远不够。为政、为官,更重要的是以人格魅力去影响、去感召、去唤醒,所谓“以德服人”。东坡在为政期间,他所展现的隐忍、谦和、善良、大度,让人民景仰,让同道追慕。其中,他多次因诗、因言获罪,虽屡遭弹劾谪贬,但都未及重罚死罪,关键是两任太后及神宗皇帝认准了东坡内心至善无邪,所以全力护之。在东坡官居翰林得势之时,他从未对过去的政治对头伺机打压,甚至在王安石死后,对其给予了中肯的评价,如他所说“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”。所以,东坡的大德大善是封建官僚文化背景下,难得一见的清流,他也因此德誉满天下、朋友遍阡陌,他不管贬谪到哪里,总有慕其道德清芬者,不远万水千山追随而至,比如高僧参寥、道士吴复古,几乎追随其一生,当然,还有“苏门六学士”。
五是“大才至醇”的文人气质。东坡之才,一在全面,诗文书画,皆有建树;二在精深,穷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,成一家之言;三在旷达,有格调清新雅致之作,有吞吐风云豪放之词,有辩古论今雄奇之文,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练达即文章。东坡的诗文书面,融铸着独特的文人气质、丰厚的人生体验、深邃的宇宙观点,还有他“我手写我心、我笔抒我情”,无拘无束、天马行空,自由表达的意志。他的文字历经岁月的淘洗,还将继续散发迷人的光芒。
六是“大俗至朴”的生活情趣。东坡是伟大的文学家、书画家、政治家,但,他也是生活中的一个平凡人。他爱家人,爱兄弟,悼妻词之“十年生死两茫茫”、思弟词之“明月几时有”都已成千古绝唱。他还是“酿酒的实验者”“瑜伽术的修练者”“饮酒成癖者”,是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,他还研究炼丹、建筑、种植,不管身处何处,他都饱有浓浓的生活情调,向他最仰慕的陶渊明学习。如林语堂所言,他“具有蛇的智慧,兼具鸽子的温柔敦厚”。掩卷沉思,抚今追昔,难免感概万端。东坡之魅力,一如地下之泉水,越挖掘就越流光溢彩。当然,由于林语堂虽接受过国外教育,但仍算封建文人,此书写于1945年左右,其价值判断仍有时代烙印和个人印迹,所以,对他在书中体现的一些意识判断,要甄别吸收,比如,他对王安石变法的全盘否定就不甚妥,因为清朝、民国时期对维新变法一概否定打压,但今天来看,王安石变法却是宋朝资本主义的生动实践,其理论构架、实践方略值得肯定。当然,林语堂作为有过西学背景的传统文人,在写作中既引经据典,又代入现实,也对比西方,体现了深厚的东西学养、严谨的写作态度,可资殷鉴。